237161803
【多彩新论】一万个免费车位,一座城的温暖心意
这个国庆假期,去遵义的朋友会收到一份特别的“见面礼”——一万多个路边停车位免费开放。这不是冷冰冰的行政通知,而是一座城市向所有到访者发出的温暖请柬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城市文明,就体现在这些“与人方便”的细微之处。
仔细品味,这一万多个车位承载的,是两种尤为可贵的精神。
其一,是“让”的善意。尤其令人动容的是,通知里不仅列出了数字,更附上了一句温暖的倡议:“倡导本地市民将车位尽量留给外地游客”。这简单的十几个字,瞬间将一次资源开放,升华为一场全城参与的暖心接力。它超越了“管理”的范畴,进入了“共情”的层面——本地居民让出的不仅是一个车位,更是一份“地主之谊”;外地游客获得的也不仅是停车的便利,更是被一座城真心欢迎的归属感。这种基于理解的“让”,是城市文明最生动的体现。
其二,是“变”的智慧。在许多地方还为“停车费”这笔经济账纠结时,遵义主动算起了另一本更大的“账”——将几天的停车收入,让位于游客的体验、市民的便利和城市口碑的提升。这笔账,算的是眼前利益,更是长远发展;算的是经济效益,更是社会效益。这体现了治理者思路的转变:城市治理的核心不是“管住”,而是“激活”;最好的服务,恰恰是“无为”的便利,让市民与游客感觉不到管理的存在,却能处处感受到服务的贴心。
从遵义这片红色热土上生长出的这份城市温情,是一个值得珍视的样本。它提醒我们,一座有魅力的城市,必然是一座“会思考”的城市——它懂得换位思考,体察民众最真实的需求;也善于长远思考,用今天的“舍”换取明天的“得”。
当我们的城市都能在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之外,注入这样的人文关怀与治理智慧,我们迎来的,将不仅是有序的市容,更是一个个令人心向往之的温暖家园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刘振梁
编辑 金妮
二审 伍少安
三审 蒋叶俊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