遵义,融合千年地名演变与八百年建城史的发展脉络

遵义 更新于:2025-08-08 06:02
  • 蚂蚁周宏
    ,融合了千年地名演变与八百年建城史,其发展脉络可概括为以下四个关键阶段:

    一、地名起源:唐代定名“遵义”(642年)
    1、语源考据:“遵义”一名最早见于唐贞观十六年(642年),朝廷将播州下辖的“罗蒙县”更名为“遵义县”。其名来源有二:
    ①《尚书》说:取自《尚书·周书·洪范》“无偏无陂,遵王之义”,意为遵循先王正道治理百姓。
    ②“义郎”说:为纪念东汉牂牁郡功曹谢暹忠于汉室,被光武帝封为“义郎”,彰显忠诚中央之义。
    2、初治位置:唐代遵义县治所在今绥阳县境内,尚未位于今城区。

    二、建城之始:南宋迁治穆家川(1176年)
    1、播州土司迁都:南宋淳熙三年(1176年),播州第十二代土司杨轸将统治中心从白锦堡(今遵义南郊)北迁至“穆家川”(今遵义老城湘江河西岸),修建衙署、城墙,奠定城市雏形,被视为遵义建城起点,距今848年。
    2、地理优势:穆家川(今湘江)水源充足,地势险要,利于防御与民生,成为播州杨氏土司700余年统治的核心。

    三、政区定型:明代设府与定名(1601年)
    1、平播之役与改土归流: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,朝廷平定杨应龙叛乱,终结杨氏土司统治。次年(1601年)实行“改土归流”,分播州为遵义军民府(隶四川)与平越军民府(隶贵州)。
    2、“遵义”升为府名:遵义军民府治所设于原播州治城(今老城),并置遵义县附郭,从此“遵义”正式成为府级行政区名称,延续至清代。
    3、城域扩展:清咸丰九年(1859年),湘江东岸建新城城墙,形成“老城(府城)+新城”双城格局。

    四、区划变迁:川黔易属与近现代转型隶属
    1、四川时期(1372–1728年):明初至清雍正五年,遵义府属四川管辖,长达356年,为蜀地粮仓。
    2、划归贵州(1728年至今):清雍正五年(1727年),清廷调整川黔边界,将遵义府划归贵州,换取贵州将永宁县(今四川古蔺)划给四川。此举使贵州获得富庶的黔北粮仓,民间遂有“四川人生得憨,遵义换龙安(永宁)”的戏谑。
    3、近现代建制:
    - 1949年解放后,以原遵义县城为基础设县级遵义市。
    - 1997年撤地设地级遵义市,原县级市改红花岗区(纪念红军红花岗战役),2003年增设汇川区,2016年遵义县改播州区。


    历史意义与遗产
    1、文化符号:地名承载“遵道行义”精神,2011年被提炼为城市精神“遵道行义·自强不息”。
    2、革命圣地:1935年遵义会议在此召开,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,使遵义成为“转折之城”,城内遍布长征遗址(如会址、红军山)。
    3、双遗产名城:1982年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;2015年海龙屯土司遗址列入世界遗产,印证其西南土司时代中枢地位。

    遵义城从唐定名、南宋建城、明升府治、清归贵州,到近现代的建制变革,每一次转折都深嵌于国家治理与地方发展的脉络中,最终凝练为一座承载千年文脉与红色基因的“转折之城”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