遵义会议风云录,王稼祥力荐,伟人毅然担纲领航

遵义 更新于:2025-09-16 08:20
  • 莫洛俄布
    遵义会议时,王稼祥主动找到伟人说:“我看不得行,要不你出来领导大家干得了”,伟人说:“干我是很想干,可是票不够哇!”王稼祥说:“没事,我给你拉拉选票去”。

  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

    1935年初,红军占领贵州遵义,在这座小城里召开了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会议。

    此时的红军刚刚经历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,队伍里怨声载道,大家都对当前的指挥路线产生了怀疑。

    谁都明白,如果再这样下去,革命的火种可能真要熄灭了。

    那时候王稼祥是军委副主席和总政治部主任,虽然伤得很重,一直躺在担架上跟着队伍走,但他脑子没停过。

    他早就看出来博古和李德那套打法有问题,照搬国外经验,不顾中国实际,硬碰硬的结果就是损兵折将。

    伟人之前提出的游击战术、诱敌深入,虽然在当时被一些人说是"土办法",可事实证明确实有效。

    王稼祥本来也是从苏联学习回来的,理论懂得多,一开始并不完全认同伟人的做法。

    但几次反"围剿"打下来,他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:只有伟人那一套才能带红军走出困境。

    所以在遵义会议前,他就主动找伟人交流,明确表达支持的态度。

    两人反复商量,认为必须通过会议把指挥权交到正确的人手里。

    会议开得并不顺利。

    博古先做报告,还是坚持说失败是客观原因造成的,不承认指挥错误。

    周恩来接着发言,做了自我批评,也指出军事路线有问题。

    张闻天更是直接反对原来的打法。

    轮到伟人说话时,他一点不客气,直接点出博古、李德在指挥上犯了"冒险主义""保守主义"和"逃跑主义"的毛病。

    就在伟人讲完、会场一时沉默的时候,王稼祥忍着伤痛站了起来。

    他说话声音不大,但语气非常坚决。

    他公开批评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,并且第一个明确提出:应该撤换军事领导,由毛泽东来指挥红军。

    这番话一下子打破了僵局,参会的其他人也陆续表态支持。

    可以说,没有王稼祥带头站出来,会议结果还真不好说。

    他当时在党内有威信,又是从苏联学习回来的,说话有分量。

    他这一表态,直接影响了后续的投票结果。

    会议最终决定由毛泽东、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军事小组,负责红军的指挥工作。

    王稼祥之所以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,与他多年的实践和思考分不开。

    他从苏联回国后,虽然理论功底扎实,但并没有固守本本主义,而是注重结合实际。

    特别是在中央苏区的斗争中,他亲眼看到毛泽东领导的反"围剿"取得胜利,这让他深刻认识到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。

    尽管身体受伤严重,但他仍然坚持参加长征,一路上都在思考红军的出路问题。

    正是这种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执着,让他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选择。

    这件事之后,红军在伟人的带领下,作战风格焕然一新。

    四渡赤水、巧渡金沙江,一步步跳出敌人的包围圈,最终走完了长征。

    所以说,遵义会议是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,而王稼祥在那次会议上的坚定态度,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

    可惜的是,因为身体原因,王稼祥后来长期处于休养状态,渐渐离开了决策一线。

    很多人慢慢忘记了他的贡献。

    但伟人从没忘记。

   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,他特意提到王稼祥,说遵义会议成功离不开他和张闻天的支持。

    这番话既是肯定,也是一种不忘功劳的交代。

    王稼祥这个人,性格低调,不争不抢,即使后来地位不像以前那样显要,也从无怨言。

    他受过重伤,弹片一直留在身体里,常年忍受疼痛,但革命信念从没动摇。

    新中国成立后,他还担任过首任驻苏联大使,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    在任期间,他积极推动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,为争取苏联对新中国的支持做了大量工作。

    这样的人,值得我们记住。

    对此您怎么看?

    主要信源:(中国新闻网——遵义会议王稼祥投关键一票 力挺毛泽东指挥红军)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